瘢痕疙瘩是皮肤瘢痕的一种特殊类型,全身因素可能起主要作用,尤其是特异性身体素质因素,这种因素有时还表现出遗传的特点。为皮肤损伤后机体组织过度增生所引起的一种类良性肿瘤样反应。
一般表现为高出周围正常皮肤的、超出原损伤部位的持续性生长的肿块,扪之较硬,弹性差,局部痒或痛,有时奇痒,触痛,早期表面呈粉红色或紫红色,质如橡皮,抓挠后可迅速增大。晚期多呈苍白色,质地坚硬。
瘢痕疙瘩的治疗比较困难,主要包括手术、药物及放射等物理疗法。不同类型的瘢痕疙瘩其治疗原则不同,具体如下:
• 原则上,小型瘢痕疙瘩建议采用保守治疗,但耳部小型瘢痕疙瘩和含有感染灶的小型瘢痕疙瘩仍然建议采用手术切除为主的治疗方法。手术后需追加预防瘢痕的手段。
• 中、大型瘢痕疙瘩在采取了预防瘢痕疙瘩术后复发措施的条件下,应尽早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
• 对于超大型肿瘤型瘢痕疙瘩,在患者全身情况允许和采取了预防术后复发措施的条件下,应该采用以手术切除辅以皮片和皮瓣修复的综合治疗方案。
• 全身广泛性/弥散性的瘢痕瘩建议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但若局部出现感染灶,可考虑局部感染灶手术切除,其余部位的瘢痕疙瘩仍以非手术治疗主。
• 小型瘢痕疙瘩仍然采用非手术治疗。对于中、大型或超大型瘢痕疙瘩,条件许可时,原则上仍然建议采用手术治疗。
• 若中、大型炎症型瘢痕疙瘩无明显的瘢痕增生,而以充血明显和平软组织为主要特点时,也可考虑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注射、去红激光、硅胶制剂和外用药等治疗,无效时可再考虑手术治疗。
术后的护理非常重要,即便手术很成功,如果护理不恰当也很可能会造成最终效果不理想,甚至很糟糕。关于术后的护理,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减少术后张力。手术后一直到拆线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应该尽力减少局部的张力。减少张力的措施有很多,如胶布、敷贴、减张器、减张线等。在切口愈合牢固前尽量减少局部活动。